吕氏家谱编辑部(WAP手机版)
首页 > 家谱知识

谱牒历史与相关知识74个问答

作者:吕有凯  来源:中华吕氏文化中心  查看:4994

 

谱牒历史与相关知识74个问答

 

 

按语:近年来,各族各姓各支系掀起了修编新家谱的高潮,编谱人士的热情可嘉,精神可贵,实可敬佩。但由于条件各异,文化底蕴有别,对谱牒历史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不全、程度不齐,理解不一,运用效果差别很大。为了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特将十六年编谱生涯中收集、整理的中华谱牒历史与相关知识,以问答方式刊入本书,供大家参考、借鉴,弃伪存真,弃粗取精,挑选各自认为或有用的精华,避免盲目套用,生搬硬套。

如果把古人用过的某句话、某个词、某个成语、某个名称都当作圣旨,显示通古的“学问”,表面上是信仰传统,实为教条主义,如此生搬硬套,用于现代作品,让后人永远“考古”,这种不敢离开古人脚印,不敢启用适应现代阅读习惯的词、句、成语和名称。眼光向后不向前,不是发展,而是倒退。

欢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交流,希望大家都把新技术、新理论贡献给广大家谱爱好者和有识之士共享。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差错难免,定有漏误,诚望广大读者赐谅,恳切希望给予帮助和修正为谢!!

(本篇选自《中华吕氏报》分8期连载的全文)

 

1、谱牒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谱牒是从商周时期开始产生和发展的,从上层社会的世家,世本、玉牒逐步扩展到民间的宗谱、族谱、家谱、家乘,总的可分为四大类,即帝王诸侯世谱型,通国氏族谱型,地方宗谱型,民间家谱型。这四种类型按姓氏世系及人物等记载的特点分析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一姓一宗谱,如:帝王诸侯谱,民间家谱。另一类为多姓多宗集编谱,如:通国氏族谱,郡州谱,姓氏典。

2、牒的含义是什么?

牒,《说文》释:“札也。”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为札,所以用木片写成的书版就叫牒。继之后有玉牒、金牒。牒在特定处专指谱牒。也可引申为公文、凭证,如通牒、度牒等。

3、谱的含义是什么?

古代对谱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说文》释:“籍录也。”二、《张守节正义》释:“布也,列其事也。”三、《旧唐书经籍志》释:“谱系以纪世族继序。”概括起来,谱总的含义是按事物的类别系统地编成定则的表册、样本、书籍,以作示范或寻检。如年谱、家谱、棋谱、乐谱等。

4、什么叫谱牒?

谱牒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汉司马迁著《史记》,

在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言:“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说明汉之前谱牒的存在属实无疑。但早期的谱牒是专记帝王诸侯世系的史籍,后逐步向民间发展,因此有尊谱牒为“乃通族法物也”。概括起来,以专门记载和叙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名、号、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图书叫谱牒。谱

牒是宗谱、族谱、家谱、家传、家乘的统称。

5、谱牒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根据考古发现认为,自有最早期文字开始,即已产生和具有谱牒特征的记载。如《甲骨档案(库)1506》所刻的是商代“兜”的家谱。《库存二氏藏甲骨十辞》中有:…儿先祖吹’,‘吹子徽’,共十三人,传十一世。”学者认为,这是一个从商代初年开始,以男子为世系的专记私名的谱牒。殷商青铜器上,也存有族氏名号组成的铭文,

6、什么叫世家?

一种记述世袭封国诸侯生卒事迹传记的文学体裁。著名的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世家三十篇,所记述的对象除主要以诸侯大夫外,对有特别重要影响的社会人物也纳入其中,如孔子……等。后扩展到门第高者,都称为世家。

7、什么叫世本?

一种专门记录世系、居址(都邑)、技术创造、作品的书籍。大都认为这是早期的谱牒,但是世本记录的对象是诸侯大夫。汉书对世本的注释为:“左史官记黄帝以来到春秋诸侯大夫。”后收录在隋书经籍志的如《世本王侯大夫谱》,刘向的《世本》,宗怀的《世本》,均属于此类。

8、什么叫玉牒?

谱牒中的一种,所记述的对象专指皇家宗室成员,也只有皇家谱牒才能称玉牒。如《大唐玉牒》、《宋玉牒》等。另外,古代帝王封禅郊祀时所用的文书,在特定时候也称玉牒,不过,这里已不属于谱牒的范畴。

9、什么叫宗谱?

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其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10、什么叫族谱?

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是“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11、什么叫家谱?

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等。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如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等。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双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12、什么叫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徙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13、什么叫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目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

14、什么是官修谱?

所谓官修,是指由皇室或官府公修的谱牒为官修谱,一般认为自战国至隋唐是官修谱的主流时代。而由皇室为代表的官修谱,实际上一直延续到清亡才终止。

15、什么是私修谱?

自宋代起,私修谱逐步盛行,所谓私修谱,是相对官修而言的民间修谱,它包括宗谱、族谱、家谱。唐宋之间,

谱牒的修撰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帝王皇室士大夫为主体的官修谱迅速向广大基层民众为主体的私修谱扩展。尤以五代之乱以后,谱牒不再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利。加之宋欧阳修和苏洵各自创制了一套完整的谱式,这两种谱式既规范了谱的体例,这是欧苏二公对谱牒文化的贡献,他们推动了家谱的发展。这就是明代学士丘濬结论的“唐以前官修族谱,宋以后私家自修,首自庐陵欧阳氏和眉山苏氏二家,明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为之”。这种“仿而为之”的私修谱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传统谱牒文化。

16、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与区别?

原则上宗谱、族谱、家谱是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的谱牒。但从宗、族、家的早期含义看,“继别为宗”,除嫡长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纳入的这种谱牒为宗谱。而族谱虽意义大致与宗谱相同,但由于分居、远迁等原因,虽也将旁支纳入谱内,其远迁的旁支并没有完整地纳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这种谱牒属于族谱。至于家谱,“谓一门之内”,其所记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为主体,只留与本家传承收藏,凡这种谱,应属家谱。上述三种谱牒虽有差别,但因上溯远近不一,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也大多统而称之。

17、对古代谱牒名称的多样性如何理解?

有人认为:古人对谱牒的名称、种类定义太复杂,有宗谱、族谱、家谱、家乘、官谱、私谱等众多名称,笔者认为,古代家谱名称复杂化的形成原因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盲从的。这是在古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认知程度、文化交流范围的局限、某些不完善观念等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但古人对中国家谱文化的贡献是伟大的,无可厚非。

18、我们现代人编谱如何选定名称?

我们现代人修编现代谱,多为整族整宗合编,编谱宗旨皆为和睦、和谐、联宗、建立血缘亲情,如中华吕氏文化中心总会提出了“中华吕氏一家亲”这个十分感人的目标,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现代人修谱的名称,最好选定一个温馨的“家”字,不论大小宗支编谱,应统称“家谱”,冠以“某地”“某姓氏”,最能体现亲情,最能表达修谱的目的和意义。

19、是谁最早利用谱牒资料弥补撰修正史的不足?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载,“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又“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纪,而谱牒经略……”又“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根据记载,可以认为西汉《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最早利用谱牒资料弥补撰修《史记》不足的第一人。其后,著名的有宋代的欧阳修等,在后晋刘啕撰的《旧唐书》的基础上,重撰《新唐书》。《新唐书》增加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采用了不少传状、碑志、家谱等资料,可以看到修撰正史博采谱牒史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即使现代撰修地方志,仍离不开要向谱牒索寻资料,如湖北省通城县修撰的八五《通城县志》,在《参阅资料要目》中,普查了段、桂、谢、葛、李、罗、汪、金、谭、何、程、皮、胡等十三姓的家谱,可见谱牒常用以弥补正史不足和印证修志之所需。

20、什么是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

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以编撰当代姓氏人物世系为题材的籍典,有以人物世系为研究对象而创新进而“演为专门之学”,这就是谱学。早期的谱学概念,主要着重于谱牒的修编、总汇、方法等方面。晋太元中贾弼撰写的《姓氏簿状》,称其为贾氏谱学,梁王僧孺在贾弼旧本的基础上,充实增补改撰为《十八州谱》,号为王氏谱学。隋唐时的《衣冠谱》、《开元谱》、《元和姓纂》、《永谱》等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唐在全国收集了大量的士族家谱,考其世系,撰编成大型的《氏族志》一百卷、二百九十三姓、计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至今敦煌石室还存有氏族志原始写本残页。五代以后,有郑樵的《通志》著录谱序六种,另有《氏族典》、《古今姓氏书辩证》等都是有影响的谱学专著,特别须提及的北宋欧阳氏与苏氏在谱学领域所创制的欧苏二体,为谱牒的修撰提供了沿用至今的体例。这些古代谱学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代谱学,更着重于谱牒所涉及的历史内容而进行的学术研究与探讨,取其有史学价值和人文科学价值的精华部分,并从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地方史等方面解析历史,从而服务于现代社会。

21、什么是修谱的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实用制度、技术方案、编排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朗、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从广义上讲,一部完整规范的谱牒,应涵盖该族历史、源流世系、人物、事件、业绩、迁徙、族规等内容。自宋起,编撰谱牒有两种方法,即欧体和苏体,也称欧式和苏式。

22、什么是欧体?其谱法的基本法则是怎样的?

由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创制的一种修撰谱碟所采用的体例和方法为欧体。《居土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载:“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又“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一书,是欧体的范本,民间修谱多有采用,它包括谱图序、谱图、传记、谱例等。记录的人物世系及旁支分支以表格图式进行表述。“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五世起至九世,第三图九世起至十三世迄,以此类推,至现存者为止;先人小传叙源主名讳,字号、仕宦、特行、匹配、葬地、封赠、享年”。其规则如此,但制图非一定五世一图,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和“宰相世系表”中用的则是每十二世为一图,民间谱仍以五世一图,所谓远疏略之,近亲详之,意思是在记本世时详载,下世暂只记名,到记下世本人又详,再下世则又暂略,以此类推。也有的族谱则是每五世一图,第二图从六世起至十世,不再把第一图的第五世在第二图中重复。欧体的记序方法(略)。

23、什么是苏体?其谱法的基本法则是怎样的?

由北宋文学家苏询(IO09-1066)创制的一种修撰谱牒所采用的体例和方法为苏体(也有人认为是苏试创制的),后人称之为“苏体”或“苏式”。苏洵与欧阳修,既是同时代人,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既互为熟识,也均从事谱牒学问的研究。据载苏洵在参阅过《欧阳氏谱图》后,在至和二年(1055年)编撰成《苏氏族谱》一书,后人视为族谱范本。其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其操作程序是先“作世系表,按世系作一总表,即在某人之下书其子,孙,曾孙,玄孙,一代代一一注明。又在表中人名下注明他的仕宦,配偶,享年,死亡月日”。后“采叙述式”。如某谱在凡例中言:“谱式谨遵苏式,名曰一家清。”简单地说苏式的法则是以图联其世系,以文述其事载。苏氏认为一般民间修谱只用“小宗之法”,而门第高贵者则用“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现仍按上述举例以“叙述式”的“三代到底一家清”世系记说明:

一世:巷,字x,号x。生、殁、葬,娶x氏,生

子二:静,纪。

二世:静,(记事例同上)生子二:兴,贤。

三世:兴,(记事例同上)生子三:诵,声,传。

四世:诵,(记事例同上)生子三:话、前、缘。

五世:话,(记事例同上)

五世:前,(记事例同上)

五世:缘,(记事例同上)

四世:声,(记事例同上)生子三:知,是,将。

五世:知,(记事例同上)

五世:是,(记事例同上)

五世:将,(记事例同上)

四世:传,(记事例同上)生子三;军,投,戈。

五世:军,(记事例同上)

五世:投,(记事例同上)

五世:戈,(记事例同上)

三世:贤,(记事例同上)生子三:三,更,灯。

(贤的后代按兴的后代一样一一记述,此处从略)

二世:纪,(记事例同上)生子一:夜。

三世:夜,(记事例同上)生子一:火。

四世:火,(记事例同上)生子二:映,彼。

五世:映,(记事例同上)

五世:彼,(记事例同上)

从以上记载世系的特点看,一是自上而下,二是自长到次,三是一家三代到底。故称一家亲。

24、传统的欧苏体例有何优点和缺点?

1)优点概述

1欧体的世系记载方法,其优点是无论大宗和小宗,不管有多少代,均可依次记载下来。

2苏体的优点是在世系图上,亲疏关系可一目了然。在家谱的世系人物评介记述中,因不受格距篇幅限制,尽可记载须表述的内容。

3自明清至今,民间修谱,欧苏二体在各宗族中均有选用,如须在人丁下记载更多更充实的内容,以苏体则更便。

2)传统体例的缺点可概括如下

1、传统体例难以快速查询横向关系。涉远世系的同代对应查找极为不便。用于大宗支合编家谱时,同代远近亲疏的对应关系查找困难。

2、世系与传记分离,家庭人员结构不能一目了然。查阅困难,费时费力。

3、传统的欧苏体例共有的缺点是:世系图页面空白太多,,虚增家谱篇幅,家谱太重,保管、阅读都困难。浪费纸张和印刷成本都在50﹪以上。

4、无完善的补记功能,同册无法补记缺漏和续记新增,只好要求30年小修60年大修,重复劳动,劳民伤财。

5、受页面区域的限制,对重要人物和优秀家庭的记载内容难以详述。

6、传承世系越远越不好制作世系图,无整体视觉效果,对传承10代以上的宗支不尽适应。

7、由于虚增家谱篇幅,家谱太重,保管、阅读都困难。且印刷成本高而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到户。

8、由于无完善的补记功能,同册无法补记缺漏和续记新增,世系图无整体视觉效果,查找不便等原因,缺乏实用性,更难以普及到户。

25、欧苏体例之后有无创新的先进体例?

有,在明末清初的旧谱中,笔者发现过两种比欧苏体都科学、省纸、更便用的先进体例,一是三代叠式一家清,二是同代平行三代一家清。两种体例有其共同的优点:一是不受同代户数多少的限制,小宗大宗都适应;二是代代亲疏排列顺序相连,不受记载事项多少的影响;三是节省纸张,没有虚增篇幅;四是易读易懂。遗憾的是发明人失考,更可惜的是这两种体例均没有得到推广运用,就没有自成一体。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发明人自家用了即可,没有和其他宗支、其他姓氏交流推广;二是编谱人多有虚荣心态,自以为能,不愿学取他人经验;三是编谱人多有从古心态,不愿离开古人的“脚印”,一直袭用宋代的欧苏体例,因循守旧,死搬硬套,导致这两种三百五十年前的先进体例至今没有光彩。

26、一部完整的家谱具有哪些体例要素?

属于谱牒范畴的各种籍名不同的谱牒,在宋代以前它的体例较简要,主要记载的有人名、事迹、年卒等内容。以《史记》中“陈杞世家”为例:“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世系并不一定按顺序记述,而是以卒立作记述重点。又如:“子幽公宁立,幽公十二年,周厉王奔于彘。二十三年,幽公卒……”年份之间如没必要记述,就跳跃而过。司马迁著《史记》,取谱牒旧闻,并认识到“而谱牒经略”。司马公作世家,也大体还是以这种方式记述的。私修谱牒的定型期应以宋为界。冯尔康教授认为:“宋明时期是私修谱牒的定型时代,或者说是成熟时代。”“在世系之外,往往有许多种内容,越是后世修的体例越复杂……”其论断无疑是正确的。现以民国时的家谱为例,各家所构成的体例要素之和累计多达三十项:因各宗支实情不同,应结合实际选用下列要素。

1、谱名,2、目录,3、谱序,4、凡例,5、万年历,6、世源,7、世系图,8、派序,9、先祖像及赞,10、恩荣录,11、宗戒,12、家训,13、家戒,14、坟茔,15、五服图,16、宗祠,17、族产,18、旧传故事,19、艺文,20、大事记,21、历届修谱名目,22、承修名目,23、提修名目,24、新旧居迁地名,25、门丁数,26、领谱字号,27。捐助芳名,28、杂记,29、后记,30,宗支世系。上述要素形成的篇目或多或少,有则用,无则弃,排列方案各有不同。

以上30项中,第一项至二十九项可统编成一书(可分为多卷或多本),称为本族本届的总谱(亦有的称谓为谱头),视其资料多少而定,也可与世系合编。第30项,宗支世系是全族各分支传承世系,其分量是每次修谱占有篇幅最多的一种要素。

27、为什么一部完整的族谱有总谱和门谱之分?

谱牒是一种以本宗族历史源流、事载、人名等系统编辑的籍典,虽属氏族历史类书,又不能完全按史书编排,同时也不完全类似其他图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不作公开的出版和外售;二是在本宗人丁盛多,全容一本谱书超厚的情况下,可通过族内的分支(或分房或分门)分别编册或分部立卷,配以各自保藏(除有宗祠公存之外)。

因此,通常把一套完整的族谱分成两大部分编辑、装帧,其中总谱集族要事成册,门谱分支录人丁诸况。这样除宗族公存外,各大分支只保存本分支门谱,以便于核查寻检。所以总谱和门谱之分,是根据本宗人丁分衍多少的实际情况而决定。

28、什么是大宗?

古释:大,“长也”。所谓大宗是古代宗法制度所确定的一个原则,即一祖之下嫡系长房为大宗。现代“大宗”之概念,泛指始迁祖到编谱时已传承20代以上,人口较多的宗支。

29、什么是小宗?

小宗相对大宗而言。按古代宗法制度,大宗外的其余各次子为小宗。钱唐老儒注:“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现代“小宗”之概念,泛指始迁祖到编谱时已传承20代以下,人口较少的宗支。

30、什么是五宗?

古宗法制度的一种定制。“五宗,谓上至高祖下及孙”。谓上,指为始祖之后者为大宗,即高祖、曾祖、祖。父之后者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称五宗。(注:这里五宗中的大小宗区分,与嫡长别幼的划分概念不同。)古代这一宗法制度,已不必局限于现代家族观念。

31、什么是九族?

九族这一概念,出于古籍《书·尧典》:“以亲九族。”孔传释:“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即:高祖一曾祖一祖一父一己身一子--曾孙一玄孙(元孙)。古宗法制度皆以此九族为准。另有三族之制说,例《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注释:“三族,谓父、子、孙人属之正名。”笔者认为,不论“九族”或“三族”,均可不必沿袭使用,且作为考古对象也罢,用现代文字表述习惯和语法表达方式,用“九代”“三代”更加言简意明。

32、什么是宗族?

《白虎通》释:“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白虎通》释:“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简言之,凡同祖之裔为宗,宗人凑聚为族,按古宗法制度所制,大宗和小宗的合称为宗族。

33、古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古宗法制度是古代上层社会以父系为依据,为世袭传位而制定的一种制度,至周代趋于完善。其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帝位或爵位,并称其为大宗,庶子若有他封称其小宗,小宗之后,对本家又称其大宗,因此大宗与小宗因层次不同而不同,古代王朝大多遵循这个原则世袭传位。由于这种制度的形成,民间修谱也有大宗和小宗的概念,即一祖之下合修为大宗,其分支则为小宗。如只以五世为系谓“小宗之法”,“百世不迁”的谓“大宗之法”。

34、谱中“大乘”是什么意思?

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牒共十八本。

35、怎样解释“昭穆”?

古代谱牒序中常有“昭穆”一词,如某谱序:“别亲疏,序昭穆。”昭穆,出自古宗法制度,左乃父为昭,右乃子为穆。宗庙祖位排序,始祖居中,以下递为父子,左昭右穆。又如丧葬,祖于上,左父右子。又如祭祀,《礼记·祭统》曰:“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因此昭穆是成为定制的序位、方位的一种礼仪制度。由于这种制度的形成,后人引申指称宗族人等的尊卑辈分。

36、什么是望族?

所谓望族是同祖宗族内兴旺发达、子孙繁茂、人才辈出、声望显赫的世家大族。封建时代的望族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好的文化教育三大显著的特点。

37、什么是郡望?

郡,本为地方的一种行政建制,战国时郡是县的上级行政机关。所谓郡望,是本郡的某一望族。魏、晋、隋、唐时期对居该郡显赫的大族称之为郡望。凡为郡望的大族,在当时具有实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选任官员、联姻婚嫁等方面所拥有的特权或优势,至唐亡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郡望大族所特有的优势才失去了实际意义。

38、什么是堂号?

每一宗族都尊有一堂号,如李氏的“陇西堂”,陈氏的“颍川堂”,胡氏的“安定堂,”吕氏的“谓滨堂”、“河东堂”、“文献堂”等。堂号的称谓是由郡望的发展、演变、分化而来的。郡望的出现及进一步繁衍,产生分化或迁徒异地,这个分化或迁徙的各个分支,虽源于原郡望族,但毕竟自成一体,为区别这个分支的宗族体系,便产生了堂号。堂号的性质和特点有:一、保留固有的姓氏;二、一宗之下的各堂号均尊先祖及辈序;三、堂号的称谓主要以地名或某特定事物为标志。如:陇西、颍川、安定,即是具地名性质的堂号,如王氏的一个分支祖以植槐为标志,故有“三槐堂”,这类是属于以事物为标志的堂号。

39、姓的含义是什么?

姓,古文写作“崮”或“眚”,《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说文》谓姓“人所生也”。这里的人,指女性。按《三坟》之说“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古学者郑晓曰:“姓字从女生,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嬴、姑、姚、坛皆从女。”从历史记述表明,姓的含义首先只与女性有关。《通志·氏族略》更明确地说明:“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至于姓的作用,《通鉴·外记》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姓,应认为是母系制的产物,以女性为表现人之所出的一种文字符号,如《史记·高祖本纪第八》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姓”,即女生者为姓;“眚”,即自生者为姓。本来姓与氏有严格的区别,但姓与氏因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姓与氏的关系及其使用变得没有章法,逐步出现了姓氏统一的局面,无论男女均将姓作为一种传承的符号,姓已不再作为女性的单独姓称,反而转变为专指以父系血统传承的文字符号。

40、氏的含义是什么?

古“妇人称姓”而“男子称氏”,称氏的男子,主要是“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文解字》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另外,古凡能称氏者,只能是王公贵族的上层社会人氏,因此氏乃为贵族的宗族标志和称号。“姓”与“氏”之间的关系,因“姓”是表示个人由母系血统所出,“氏”则是姓的分支。姓氏区分的作用主要有两条:其一,分别贵贱阶层;其二,鉴别通婚。《通志,氏族

略序》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因此可以看出,古代上层社会的姓氏制度和运用,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关系和婚姻关系的需要。“姓”与“氏”虽后舍二为一,但在家谱中仍保留了古代具有“氏”含义的影子,如“吕氏家谱”、“陈氏家谱”等,这里的吕、陈表示这个家族的姓,而氏则是表示父系(男性)相传承的下衍世系。

41、姓氏的最早起源?

人类的起源,在进化到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才开始有早期、原始含义姓氏的萌发,这时候部落已经产生,其血缘关系在部落之间彼此存在了异同的区别,“但那时还不曾出现文字,部落的名称只能靠口头传说下来”。到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时期,中华民族有了最早称谓人的名号,被用作各部落的代称,“这些代称,都是最原始的‘姓’。”而最早见之于有文字记载的姓氏,出现在甲骨文中。如:“帚秦”、“帚楚”、“帚周”等,都被视为早期姓氏的一部分,其中“帚”字,后演变为“妇”字。所以姓早期是从母系血统开始的。郑晓曰,“姓字从女生,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赢、姑、姚、坛皆从女。”这与甲骨文的刻记也是相对应的。

42、姓氏的早期演变?

至商周及后,姓氏作为人的族别等的需要,逐步成熟也逐渐增多起来,姓氏在创造演变的过程中也多种多样。郑樵《通志·氏族略》归纳了三十二种,如以国为氏,以官为氏,以封地为氏,以谥号为氏,以职为氏,以物为氏,以兽鸟名为氏,等等。姓氏既丰富多彩,也千变万化,如赐姓、改姓、冒他姓,不一而足。至唐代前,姓氏从总体

上来说,大多已经稳定和固定下来,至宋,有代表意义且家喻户晓的姓氏专著就是宋初钱唐老儒撰的《百家姓》,这是这一时期姓的总结。姓氏起源于部落区分,并起到人群血缘关系的代称作用;进入封建时期又可起到“别贵贱”、“别通婚”的作用;现代人的姓名,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代表其自身的一个文字符号,除修有谱牒者外,就“姓名”本身而言,如不深入其中探究或有记载,已看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血缘亲族关系了。

43、姓氏合一后是怎样冠用姓氏的?

《通志,氏族略序》载:“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日知录》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准确

地说应该是自秦汉始姓氏合而为一,即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如某姓李,可称其是李氏,也可称其为李姓。兼称姓氏的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谓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又《史记,项羽本纪第七》载:“项晋者,下相人也,字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这就是在本姓字的前面加姓字,其后加氏字,但不论如何写法,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是名前有称谓即是其姓,而且是一个以父系血统为世系的家族标志。而氏的冠用则出现了多种多样,比如:一、对已婚的女子可冠用父姓,例王氏;二、在已婚女子父姓前冠夫姓,例张王氏;三、在职官的官名后冠氏,例太史氏,职方氏,这里的氏并不表示为姓;四、对学有所长的名望之士,称某氏,如侯氏、杜氏、简氏,这里氏前为姓;五、把氏作为名来看待,如以姓氏笔画排序,假若有王平、王光,王为姓,平、光为名,平排前,光排后。所谓以姓氏笔画为序,实际是以姓名笔画为序,这里把名当成了氏。也有名后冠氏的,如介夫氏,这里氏前并非为姓。概而言之,自秦汉氏的冠用,基本上无男女之别,兼而用之。姓的冠用,是父系血统繁衍为一宗族且永不变更代表本宗的专一符号。姓与氏最初是有区分的,随着社会的演变,姓具有独特的传承性而保留下来,它不仅表示对人的自身记录,而且还是绝对来自于父系血统的传承标志。氏已丧失了最原始的含义和作用,而且也不再成为姓的支系,最多只不过是一个带有附加色彩的从属而存在。

44、什么是人名,它的起源是怎样的?

《说文解字》释:“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其意是“名”由口和夕这两层意思组成。白日相见,互可相识,也可交流,至夕夜冥若遇之则不可识,乃以口告之音讯,音以宇代,则为名。所以人名的起源,在文字出现前是以音表现的,如类似鸟禽声鸣达到互为沟通。文字出现后,将音转为特定的符号——文字,这时人名的表现,既可用口音表达自己或他人,也可用文字表达自己或他人。这就是关于人名起源的一般解释。

45、人名的作用是什么?

个体人名文字的识别,是以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的,姓是以父系血统传承的文字符号,名则是己身的文字符号。所以人名最重要的作用是以音和文字区分个体人的一种表现方式。《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这里的幼指自出生起即取名。一般情况,名为人终生不变的标识。

46、人名从历史到现代有哪些变化和特点?

史前,人与人的交流在表白自己或告之对方是以语音方式进行的。所谓名,就是“口自名”。大约史前七八千年的群婚制是“知其母不知其父”时期,名应该是早于姓产生,名的产生是互相交流和生存需要的结果。在过渡到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制时期,以维系母系作传承标志的“姓”则产生了,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上古八大姓之说,而名在有文字后,随历史的演进也发生着变化。

夏商时期,帝王多喜用天干命名,如:孔甲、太乙、太丁、武乙、康丁、祖庚、小辛等。周代的姓名有了明确的划分,如:姬发、姬诵、姬宜臼、姬胡齐等,其中姬为姓,姓后为名,名一至二字不等。至秦,名仍沿用周制,没有多大变化,如秦王朝的赢则、赢柱、赢子楚、嬴政等,但单名居多。至汉时,尤在王莽时,以“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并有“取双字名是低贱的”风气,遂多用单字名。从汉帝王和汉史列传的人名中都可发现用单字名的占绝大多数。这种单字名的影响,已深深流传到隋、唐、宋,尤其是帝王皇室。当然也有特殊的,如唐高祖单字名渊,子太宗双字名世民,其后除隆基外,又一律单字名,唯有明朝皇室,则清一色的双字名。单字名与双字名,到底有没有界定,越到后来越看不出有什么规则。单双名在社会各层各自取用,文人雅士也取用,平民百姓也取用。但总的看,单字名仍是以帝王、大夫、文武名士居多。百姓的用名大多通俗易懂,通常为贴近平民生活及事物方面的词字。另外,名在取用时,对字音、字形、字义自古至今也多有讲究。名字音一般与姓相通顺口,阅读和呼叫清晰流畅、响亮而又文雅;名字义避免有不良意境而遭致误解,因此,名的读音是取名的第一前提,义是名的重点。现代有些人以乳名为正名,如莎莎、宝宝、莺莺等,殊不知在他(她)年老时,人呼之大有不恭不雅之弊。名的字形选用,多在初生育时已用心选配,如汉、清、汶、河、源、济、沂等,这种名字的特点是兄弟或同宗的同辈数人均用同一偏旁的字。另外还讲究字形规整、对称,字义的选用,是在音、形适应的基础上的另一重点,一般归纳起来,对名字字义的选用是寄予期望的,如:金榜、来福、光宗、光祖等;有假借的,如:虎、龙、凤等,尤以与己同生肖者居多。有隐含职别的,如:军、兵等,这与他们上辈有从军、从医、从业的兴趣有关。有区分性别的,如:刚、毅、胜、杰等多用于男性;花、凤、燕、娇等则多用于女性。关于取名,还远不止这些类型或含义,自古文人雅士对取名是

比较看重的,有的甚至深究穷考,以至成了一门学问,如:将姓名与阴阳、五行、生辰八字、属相、凶吉、祸福等联系起来,对取名慎之又慎,反复权衡。现代人取名自新文化运动后,尤其是近几十年,其特点有:一、用字简洁,易读易懂,如胜利、志伟、小花、梅花等;二、追随时代,如解放、国庆、跃进、文革等;三、追随译外名,如保罗、亚、玛茄、洛夫等;四、同字乳名式,如伟伟、平平、芳芳、燕燕等;五、虽然大多男女的名性别明显,但也有特意女性男名化、男性女名化的,从呼称和字面上不能作出区别。总之,人名除了是以语音和文字区分人个体的表现形式外,还附加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和规则,这些内容和规则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47、什么是取名的“五则”和“六避”?

古取名有“五则”、“六避”制。五则是:信,自出生时体态之特征或生就的标志;义,自出生后发现的个人天赋、习性、爱好;相,本身的五官相貌形态特征;假,假借天象、万物取其祥瑞;类,类似其类,以寓其意。六避是:避国名国号;避名山大川名;避帝名官名;避病残疾患名;避祭品牺牲名和葬祭诸物名,避长辈名号。

48、什么是人的号?

谱书中在人丁名后常又称谓号某。所谓号,古释为:“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夏官大司马》载:“家以号名。”又注:“乡遂之属谓之名,家之属谓之号。”一般意义上,人的号,即名以外的美称或自称。

49、什么是人的派号?

谱书中派号,为族丁最主要的称谓,它的重要性在于派号是己身在本族世系辈份的定位。如某某的派号为“延才”,“延”即为派位。一般族丁均有派号,派号在谱的编修中起到了世系序次准确明了的作用,也可作其在本族中亲疏的人际交流及辈分位次的依据和称呼。

50、什么是人的字?

谱中派号后又称字某,是人名或派号外的又一称谓,所谓“幼名,冠字”,即自出生后取其名又冠字。《礼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这就是说至二十岁成人时行冠礼加字。《仪礼士冠礼》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字的意义是名外的美称或尊称,现代人称为名字,实际是名与字的合称。

51、什么是谥号?

《礼檀弓》曰:“死谥,周道也。”《疏》注:“具易谥之制,实始于周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周则死后别立谥”。所谓谥号,是由周代所制,对上层社会人物亡后按其生前业绩、品行给予评定而追加的称号。其“谥法”是:帝王之谥,由礼官议定;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至东汉时,开始出现私谥,即民间仿效私为,到宋代更为盛行。不过谱中谥号虽有但不多见。

52、什么为代?

代,《庄子·逍遥游》释:“又世也。”代可释为世,代原意为更替,承而代之。《家语》曰:“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后将代引申为人生育的新一辈,父子为两代,子为第二代,子又生子,称为第三代,在谱中称为代,实为一脉传承的代(辈)次。

53、什么为世?

《维摩经》曰:“同居天地之间界,谓各有彼此之别,谓世。”即人之别为世,上下之代为世别。如父子为两世,子为二世,又如“五世同堂”,即某公有子、孙、曾孙、玄孙五世同堂生活在世。世,在谱牒中以作数量词定其辈别。现代人在实际生活中多习惯于称“代”,通俗易懂,如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又如平常语言交流时,“你家四世同堂,”就不如“四代同堂”清晰。

54、什么为世系?

同宗一脉繁衍的后裔,按其辈别序次长幼先后系统编排的族丁图表为世系表。在谱牒中,世系表述既占有大量篇幅,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表述的方式,有按世系序次文字陈述和图表表述等种类。

55、世代平均年率大概是多少?

所谓世代平均年率,是指以父系后裔各代之间出生年的平均年差。世代平均年率对整理、考查、审核各代之间的年代真实与否,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现存谱牒的远古世系的考证,上下代的生年关系是否符合人类繁衍的基本规律,用世代平均年率进行测验,是相对准确也是很有必要的。要正确地给出结论一个世代平均年率常数,必须立足我国中原流域汉民族以父系为传承的传统社会,它的史载和谱载均是以男性为主体的,所以只能是以男性作分析对象。一支世系的延续并载述下来,并非一定是长子与下一代长子的连接,而且这一代男性所生育的下一代也并不一定首先是男性,因此世代年差各有不同,这样也会出现一支世系与另一分支世系有所差别,本支世系前后也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下一代生于上一代的18-50岁之间,这是一个基本的生理常识,但如果以简单18岁或50岁作世代年差,那就忽略了上述各种情况而出现错误。为获得合理而又科学的世代平均年率,现以有精确谱载生年世系人为依据,求其综合平均世代生年指数。

例查五组数据:

第一组:某谱113世出生于1196年,137世出生于1994年。

本组世代平均年率=1994-1196)÷(137-113=33.3年。

第二组:同上谱113世出生于1196年,124世出生于1593年。

本组世代平均年率=1196-1593)÷(124-113=36.1年。

第三组:同上谱97世出生于727年,113世出生于1196年。

本组世代平均年率=1196-727)÷(113-97=29.3年。

第四组:过程略,平均年率=34.5年。

第五组:过程略,平均年率=34.5年。

五组的合计平均数==32.86

一般男性成家后生育的主要年龄为20-46岁,不论其生男、生女,早生、晚生,取中间值33岁,以上述综合平均年差32.86年,86进一为整数33年,即世代平均年率为三十三年。较与实际相符。

每代33年的理论,只能用于推断一个直系父子相传历史的辅助参考方法,即可用于为古人断代,也可用于中断世系始迁祖的代次确认公式,但不可用于指定后人出生年限的推理。更不可用于设计传承字派表,在制定给后人用的传承字派表中,只需注明世次(代)序号,不能按每代33年刊印各代年份期限。

56、何为上古炎黄二帝?

上古炎黄二帝,皆少典之子。少典娶有峤氏(一作蟜)之女曰安登,生二子,长曰石年,育于姜水(今甘肃敦煌西),“故以姜为姓”。因“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又号烈山氏,亦曰连山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称伊耆氏”。炎帝时,“民以草木之食,食禽兽之肉,而未知耕稼”。乃根据天时地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耕种,而习农事。因此,炎帝也称神农氏。又民有病疾,未知药医,乃尝百草,察其寒温平热之情,将药草治之,以疗民疾。炎帝之治,有诸侯夙沙叛乱,纳臣箕文谏,平定天下。炎帝娶莽氏之女,曰听議,生临魁,继位仍称“是为炎帝”。临魁子承,承子明,明子宜,宜子来,来子裹,裹之曾孙榆罔,共相传位八世。炎帝神农氏逝于茶乡(今湖南茶陵县)。

黄帝,生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境),故名轩辕,姓公孙,“有熊国君之子也”,因国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代神农而立。按《白虎通》释:“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物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黄帝时,“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造十六神历,积邪分以置闰”;“命伶伦造律吕”;“命隶首作筹数”;“命共鼓化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作大辂,以行四方”。据载传,产生并进入人类文明进步标志的文字、数字、音律、乐器、天文、地理、医学、车船制造等都诞生于炎黄两个时代。轩辕初,诸侯相互侵战,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后期日显衰微,无力平定天下,至“炎帝榆罔弗能征”,更有“诸侯益叛之”。于是

 “轩辕修德振兵,艺五谷,抚万民,度四方,与炎帝榆罔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胜之”。继后“又擒杀蚩尤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于是“诸侯咸归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天子,是为黄帝”。黄帝崩,葬桥山(今陕西黄陵县桥山镇)。(注:《史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纲鉴合纂》和《辞海》载:“少典娶有峤氏之女生炎帝。”所以炎黄二帝应为兄弟。《史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纲鉴合纂》载,炎帝之后,传位有九代七帝,均以炎帝为名,至“炎帝榆罔”才与轩辕“战于阪泉之野”。上两述相隔九代,载说不一。)炎黄时代,是一个由茹毛饮血,未知稼穡进入民艺百谷,民居安食大开化大创造的时代,是华夏民族由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

57、为什么华夏民族都称为“炎黄子孙”?

华夏,古双族的称谓。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中国,原意中原,为有别于边疆,泛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并在此立国建都并谓之中国。所谓华夏后裔乃指古汉族后裔。华夏后裔自古都尊炎黄为先祖,其后裔为炎黄子孙。《史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纲鉴合纂》载:“帝四妃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双胡氏注曰:“生人以来,得姓之始,实由于此。”从炎黄时代有姓氏起,后在其古姓氏的基础上,遂因“以祖字为氏”、“以国为氏”、“以食采于地为氏”、“以父字为氏”、“以业为氏”等,分衍成众多纷繁的姓氏,依古籍所载,溯其源仍均归于炎黄之后裔。以宋初钱唐《百家姓》为例,该书收录单姓四百零八姓,复姓三十姓,总计四百三十八姓,其除西域诸姓外,均载有出自炎黄之裔。如炎帝神农氏,“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姜姓的“文叔”封于许,其后以许为姓;“伯夷”仕尧封于吕,其后为吕姓;“丁公”居崔,其后为崔姓。“丁公”又一后裔以谥为氏,其后裔为丁姓。“太公”封于营邱,其后裔以邱为姓。齐文公之子子高,以字为氏为高姓;州公“寔”

失国,居淳丁,其后以淳于为姓。焦姓系出神农氏,周封于焦,遂为焦姓。神农炎帝又号烈山氏,其一后裔因掌山林之官,遂以官为氏,其后为山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又号有熊氏,又以姬为姓,以这四类为例:姓公孙的系出公族,为黄帝后裔。系出黄帝有熊氏的有如轩辕、姬、昌、安、祝、董、乔等;出自黄帝之孙颛顼后裔的有钱、朱、黄、黎、魏、苏等;出自颛顼之裔伯益赐嬴姓,其后如“造父”封赵,子孙以赵为姓;其子赵奢封马服,其后又以马为姓。“皋陶”为理宫,子孙以理为姓,后避纣食李为生,遂为李姓;伯益赐嬴姓后有封于葛,其后以葛为姓。有封于江汉之间,其后以江为姓。颛顼裔孙有舜、禹,舜因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又为有虞氏,其后的姚、虞二姓则为所出。禹别氏姓姒氏,其后有以水为氏姓水姓。有“敬叔”食邑于鲍,后有以鲍为姓。颛顼曾孙高辛,立为帝喾,帝喾子契为商,姓子氏,其后出自子姓如褚、孔、华、汤、穆、宋、梅等。以黄帝姬姓,而“以祖为氏”出自的有孙、周、王、吴、卫、郑、蒋、毛等。以上,凡出自炎黄二帝而演变的各姓氏,不胜枚举。所以,古华夏繁衍变化出众多的姓氏,皆同一源,即炎黄先祖。因此,中华的子孙们从古至今也一直在炎黄祖陵祭拜先祖,无疑华夏民族后裔也当然地称之为炎黄子孙。

58、炎黄子孙有何遗传特征?

除了古籍的载述外,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身上有三项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生理印记:其一,特有的铲形门齿,上中门齿两边翻卷成棱,中间低,像一把炒菜的铲子(可以摸摸自己的上中门齿),这种门齿,华夏族人绝大多数都有,而白种人有这种门齿的只有8.4%,黑种人只有11.6%;其二,尾骶部或其他部位有青灰斑,华夏族人的新生婴儿几乎都有青斑特征,至一二岁时褪去,白、黑种人则没有这一特征;其三,眼内角处,由上眼睑下伸,遮掩泪阜而呈一小皮褶,称内眦褶,华夏族人大部分都有这种内眦褶,而外国人则无此褶。人类学家判断,这些印记,是炎黄祖先遗传而来的。其中的铲形门齿还“可追踪到旧石器时代的远祖”。

从史籍到科学研究,从华夏后裔的传统情结到一源先祖的认同意识,华夏的后裔都是炎黄子孙。

59、自黄帝至今约有多少年?

要知道自黄帝至今约有多少年,可分三段计算:一、自西汉汉平帝刘衍元始元年辛酉为公元元年,截止到公元2003年为基点,计2003年。二、自西汉汉哀帝刘欣元寿二年庚申上溯至周共和行政元年庚申-841年,计841年,这两段纪年,是中华历史业经认可的纪年,总计2835年。三、公元前841年上溯的纪年,根据200011月国家公布的纪年推前了1229年,即夏为-2070年,另据袁了凡、王凤州的《纲鉴合纂》本载录的“甲子纪年”(注:黄帝甲子纪年尚不为正式认可,这里只作推算的参考依据之一),“黄帝有熊氏八年初作甲子”为第一个甲子年,至第三十一个甲子年中的己未,即-841年的上一年-842年。以此推算至第一甲子年为公元前2697年,减去-841年,黄帝至周共和行政元年的上一年应为1856年,将三段年份相加,总计为4700年。

60、炎帝、黄帝至今约有多少代?

所谓炎、黄两帝至今约有多少代,是指自炎、黄帝起,以父系血统传承的直系世代辈次数据。由于历史的客观的种种原因,任何姓氏或宗支都没有一部完整的、真实的始记录,各姓各宗支都有世系失传导致的断层,现有传承世系都是以传说的文化认祖而追认的,历代史学家研究或考古认定的也不可能绝对真实。要知约有多少代,只能根据第55问推算的父系后裔各代之间生年的平均年差,即世代平均年率为33年这个出生代率推算而认定。这里的率,是上一代与下一代出生的平均间隔时间。如果不排除古代人因生存环境与生存质量所造成繁衍速率变化因素,按照这个代率,自炎黄二帝起至今2003年则为4700年÷33142代。

61、怎样理解家谱在社会文史资料中的地位?

家谱与国家正史、地方志共同组成为国家历史文献体系的三大支柱史籍,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记载事项精细到人,详实到户,是国史和方志都不可能顾及的。家庭是国家的最小集体,是社会的最小细胞,个人是国家的最小分子。国家是由所有最小分子、最小集体组成的最大家庭,这就是国家一词的真正内涵。每人每家都树立了荣辱观念,提高和睦意识,规范文明行为,维护安宁,共建和谐社会,整个国家才能成为礼仪之邦,国家才能更加团结强盛。所以,家族文化事业,也是国家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家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领域。

62、家谱与家族文化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只把家谱称为“传统文化,”殊不知传统文化是包含行行业业的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总称,谱牒文化是传统文化,但尚未有人为家族文化给予其独立的定性。我认为,在谱牒文化之上还应认知一个“家族文化”,因为谱牒文化只能是家族文化的一个核心载体,重在表述世系繁衍、传承关系、人物传和记事,家族文化还应分立为墓碑文化、祭祀文化、家教文化、习俗文化、家珍收藏文化等,虽然皆可记入家谱,但都有其与时俱进的随意性、操作方案可变性、因地因事因人因时制宜的临时性。所以,我认为,应确立家族文化这个理念。即谱牒文化不等于家族文化,家族文化含盖着谱牒文化,谱牒文化从属于家族文化,家族文化是一个系列文化。

63、家谱和家族与国家的关系

家谱,就其规模而言,有整族家谱、分支家谱、大宗家谱、小宗家谱等不同规模,含盖人口、家庭户数随其规模而或多或少。不论规模大小,每部(套或册)家谱所凝集的家庭都合称为家族。家族是由国家的最小集体——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细胞和个人这个最小分子组成的自然的社会团体。国家行政虽不直接对家族行使政令,但家族运用家谱对族人施以家族特色的教化作用确是最具实效的教育,如德礼教育、崇尚和睦、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好学上进、勤俭持家、截杀奢侈……,可以说,家族是配合国家对国人实施教化的辅助机构。

64、家谱文化工作的性质是什么?

家谱记载的家族历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研究、发展、弘扬家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门学科;汇编家谱,是家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补充、完善国家历史的光荣任务和历史责任。

65、家谱是家族历史户口簿,与国家户籍管理的户口簿有何区别?

家谱就是家族历史户口簿,又不同于国家户籍户口簿,主要不同点有五:一是在国家户籍户口簿中,人丁去世即注销,换本不再录;二是外迁则注销;三是不作简介(行传);四是单户独立,不列族中同代多户横向关系;五是不录其家族发展的事与物。家谱作为家族历史户口簿,与国家户籍户口簿的主要区别相应有五:一是记录人丁生殁,逝世者不注销,而且重编或续编都沿袭;二是外迁也保留原有记载,为外迁户后裔保留寻根问祖依据,重编或续编都跟踪;三是历代户主、夫人均需作生平简介(行传);四是本族户户汇集,族中同代多户横向关系明晰,纵向传承根系(世系)保留沿袭。五是详细记录家族发展的人和事。所以,家谱就是家族历史户口簿。

66、现代家谱的属性概述

家谱,是家族繁衍、发展的产物,是记录家族人文历史的载体,是家族文化的重要标本;家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文化领域。任何领域的文化,都要随着时代的进程而发展进步,发展进步的目的和标准,是要满足于时代要求的实用性。满足于现代要求并实用于现代,又能按现代应传承内容记事的家谱就是现代家谱。

67、现代家谱的理论怎样概述

现代家谱学说的理论概述包括:在上接历代先祖世系的前提下,重点编辑现代人文资料的家谱;用现代编谱技术体例编给现代人和后人易读易懂的家谱;符合现代人和后人阅读习惯的家谱;用现代简体字和白话文编的家谱,有文化的现代人和后人都能看懂、乐于阅读的家谱;有利于进入现代电子设备存盘和阅读的家谱;不完全因循守旧、不完全死搬硬套传统模式的新家谱;按照现代文本格式排版印刷的家谱;按照现代装订方案装订的家谱,合称为现代家谱。

68、现代家谱与传统家谱有什么区别?

一是现代家谱要记载的人口、户数,都远远多于古人编的传统家谱;二是现代修谱要记录的人文资料内容十分丰富,如人物照片,家族事务活动剪影、活动记实、文献、论著、诗、词、歌、赋、赠言、题词、人物表彰、个人传记、业绩介绍,优秀家庭及业绩图文介绍等内容,都是传统家谱的若干倍,传统体例无法满足现代人编辑家谱的要求。如果现代家谱还用传统的欧式或苏试体例,其质量效果具有两个显著区别:一是传统体例浪费纸张、虚增篇幅、不利于保管、查阅难度大,一个600年的宗支,现有人口高峰(常有2-3代)通常在2000—5000户,传统体例的空白线段浪费纸张达60﹪以上,文字实用版面不到40﹪,这样的家谱既浪费印刷资金,更不便保管、不便查阅,没有实用价值。

69、修编现代家谱的最新要求是什么?

综上所述,修编现代家谱,必须实行体例改革创新,运用功能完善的、有实用性的最新体例、最新技术,最新版式,使新编家谱符合并满足现代要求。实现家谱工作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家谱编辑工作逐步实现专业化、专职化,面向分支,服务分支,益及百姓,对于逐步实现“样板——模式——引导——规范”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70、有无实用成功的先进体例、主要原理和特点是什么?何人首创?

1答:有,这个实用成功的先进体例名称是:“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

2答:主要原理是“同代平行、亲疏有序、传人代代皆户主、三代系表一家清。”

3答:主要特点有六个方面:一是“功能完善,古今后代皆可同册补记,缺漏宗亲皆可逐代同位补记(因为任何宗支编谱时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收录,总有缺漏,尤其是历代外迁分支多的大宗支)。二是编排简便、版式新颖、不受同代户数多少的限制,小宗大宗都适应。三是代代亲疏排列顺序相连。四是不受各户记载内容多少的影响。五是节省纸张、节省成本。六是查阅方便、易读易懂,利于普及。

4答:这套现代家谱的最新技术,最新体例是吕氏首创,有凯研制并实用成功的。既有上述特点,又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有凯主编又在新编的吕氏分支现代家谱中。对这一体例的功能又作了几个细节的完善,整套技术均已成熟。本部以此技术体例实行家谱编辑专业化、专职化,可为各姓分支专业代编现代家谱;提供培训和技术辅导。

71、最新体例“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 的技术元素?

有,在350年前(明末清初)的旧谱中发现过两种比欧、苏体例都科学、省纸、便用的先进体例,一是三代叠式一家清,二是同代平行三代一家清。两种体例有其各自的优点(详见《中华吕氏报》连载的《家谱知识问答》第25问)。“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这个最新体例,就是综合这两个传统体例的优点加以完善而创立的。

72、传统体例怎样过度到现代最新体例?

一是调整心态,转变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服务现代。

二是扩大交流,克服虚荣心态,不要自以为能,认真学取他人经验。如果自有所创,拿出来比较,你的技能优于别人,别人自会向你学习,真正做学问的人,不会嫉妒你,因为人人都有发明创造权。

三是编谱人要努力克服盲目从古心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必完全因循守旧,生搬硬套。

四要敢于离开古人的“脚印”,走发展之路。我们现代创立的新体例,后人也会视为传统,也会改进,这就是一不可逾越的死定律,把古人在某篇古文中用过的一个词、一个成语、一个名称都视为圣旨,显示通古的“学问”,表面上是信仰传统,实为教条主义,如此生搬硬套,用于现代作品,让后人永远“考古”,谈何发展?谈何进步?

73、最新体例的结构包括些什么?

1、最新家谱体例——“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是一个全新的整套家谱编辑技术和排版方案的完整体例。结构包括篇目设计方案,家族活动纪实图文安排,综合文献布3局,诗、词、歌、赋、赠言、题词搭配,人物照片,优秀家庭及业绩`图文介绍,查阅方法,历代宗亲传承世系名谱和传记、封面设计、资料收集方案等主要内容的编排技术、程序和方案。

2、家谱内容最多、要求最细、难度最大、篇幅最长的是传承世系名谱编排技术,这是家谱技术体例的核心结构。涉及历代纵向关系、同代横向关系、人物传记、家庭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综合性很强,这是新体例的核心成果。

74、运用新体例有何程序?

1、成立筹备组,根据志谱编辑的常规,首先设计好编辑程序,本部可提供参考样本。

2、设计篇目方案,明确要编辑的各类内容、初步预测各个主题的篇幅(在编辑过程中根据资料实情进行调整),本部可提供参考模式。

3、设计印制一套(4张)收集资料的表格,实行资料

格式统一,本部可提供整套多年实用成功的样表。

4、编写倡议书、通知、相关规定、填表说明书、宣传动员报告等资料,本部均可提供参考样本。

5、上述工作完备后,召开动员会,选举成立编辑部,

发送倡议书、通知、相关规定、填表说明书、宣传动员报告等资料,

6、按照编辑程序和篇目结构的要求,进村入户收集相关资料。

7、进入各类文稿资料编写、筛选、打印、校对、初审等制版、印刷前齐、清、定的所有编辑业务。
 
                                       --选自《中华吕氏报》

上一篇:现代家谱讲义
下一篇:没有了
吕氏家谱编辑部 联系地址:贵州省盘县红果镇公园路11号7楼 邮编:553537
联系电话:0858-3633111 13984603139 15394392199
QQ:2216837185 投稿邮箱:2216837185@QQ.com
贵公网安备 52022202000167号 黔ICP备15003659号